丨積木朋友分享
曳曳的背後—讓我選擇 兔姑娘
這是「曳曳的背後」系列第二講。上一次我們分享到有時孩子古靈精怪、小事化大,可能是因為想大人留意一下他,所以要各出奇謀,蒙你一眼垂青。這一次,要分享另一個曳曳行為背後的心聲:「我要自己做決定!」
有些孩子好像凡事說「不」。對於大人提出的指令或建議,好像連聽都不聽,就自動說「不」、唱反調。例如:
家長:現在要睡了。
孩子:不!我不累!
家長:再玩一會兒便要收拾玩具了。
孩子:不!我要玩很久很久很久。
家長:今晚吃意粉,好不好?
孩子:不!我要吃飯!
家長:下星期評估週了,一會兒要溫習。
孩子:我不想溫習。
這類的對話,往往由最初溫和的指令,然後演變成談判,最後吵嘴或衝突收場。家長在其中可能感到孩子好像要跟自己拔河,在爭權,看看最後話事權花落誰家。這一邊廂看來,勞氣非常,覺得孩子蠻不講理,另一邊廂,在孩子的眼中,要爭取的,就是希望自己為自己的事做決定,希望自己的意願得聽見。親子關係有一種難以拿捏的界線,甚麼時候放手,甚麼時候要捉緊界線。對於常爭權的孩子來說,他們可能感到自己事事受大人控制,自己沒有做決定的機會、沒有人在意他的想法、沒有人信任他的眼光;而大人為孩子設界線,往往是希望能保護孩子,免得做錯決定,走冤枉路。這次要為大家分享一些點子,在拔河賽中,帶來一點緩衝。
1) 給予預告,代替要即時遵行
孩子有時仿似爭權,是因為內心未預備好跟從大人的時間表。孩子在時間觀念上,不及大人成熟,他們不大留意時間的流逝,故此當突然要終止一個活動,跳進下一個環節時,他們可能會調節不來。大人可以給予口頭預告,讓孩子有心理準備。
例子一:我們多玩十分鐘,然後便要收拾玩具。(代替:我們現在要收拾玩具。)
例子二:現在是畫畫時間,之後五時半便是晚飯時間。(讓孩子對時間感到有掌控,而非突然要停止,和跳進下一環節。)
同時,家長不妨加上視覺提示,如時鐘、時間表,指示時間時,確保孩子跟你一起有望時鐘,好使孩子知道甚麼時候,做甚麼事。
2) 給予有限度的選擇權
若希望孩子他朝一日能成為一個明智的人、懂得做合適抉擇的人,家長當趁他年小時,在大人的保護下練習做決定。簡單來說,就是家長給孩子有限度的選擇,代替單一指令。
例子一:
在外玩耍:
家長:差不多要回家了,你選擇五分鐘後,還是十分鐘後離開?
(代替現在要去睡。)
例子二:
家長:下星期是評估週,你選擇先做句式練習、還是閱讀理解練習、還是先抄生字?
(代替直接指示孩子怎樣溫習)
當孩子覺得大人讓自己做選擇時,他們感到大人的信任和尊重,怒氣也會減少。同時這也可讓孩子練習做決定,哪一個選擇適合自己。有時孩子可能做了我們眼中「不明智」的決定,那又何妨?老掉牙的智慧不就是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」嗎?孩子試過碰壁,就會更認識自己,將來更懂得為自己做合適的選擇。
然而家長要留意數點。
第1, 家長所給予的選擇,必須全部都是家長都覺得合適的。那表示,家長所給的選擇就是安全網,孩子怎樣選也不會錯,是練習做決定的安全場景。
第2, 家長不宜用反話作選擇:「你選擇不溫習,還是做我的工作紙?」因為孩子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:你讓我選,但當我選不溫習時,你又不許。或者孩子感到家長也跟他鬥氣。長遠來說,孩子學習了在人際關係中說反話。這並非合宜的社交技巧,非我們樂見的。
第3, 不同孩子需要的選擇空間不同。年紀較大(高小)或較有主見的孩子,可能要給予三四個選擇(而全部都是大人感到合適的選擇),他們才感到舒服。三四個選擇一般來說都足夠,選擇過多也讓孩子難以專注去選擇。
第4, 孩子做了決定,便要尊重,即使是不明智的。家長不要再說服孩子做較聰明的決定。
第5, 不是所有事都可以讓孩子做選擇,例如今晚去不去祖母家留宿、轉不轉校、做不做功課、晚飯已煮好時不能選擇轉菜式。甚麼事孩子有話事權,家長要小心細想,有的事,責任太重大,或牽涉的人事太多,不是小孩子能以承擔的。這些事不用讓孩子選,只需直接告之便可。若平日在其他的小事上多有選擇權,孩子在必要的限制中也會感到較易接受。
親子相處從來不易,願我們透過給予選擇,讓我們跟孩子的一起練習做智慧的選擇。
兔姑娘簡介:
兔姑娘為過埠新娘。移民前在香港任職社工十多年,主要幫助小朋友行為情緒發展、親職管教及家長個人成長。
#積木哥哥
#兔姑娘